近年來
上海從未停止過
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
國內規模最大的深層調蓄管道工程
蘇州河段深層排水調蓄管道系統工程
自苗圃~云嶺西試驗段開建以來
因在軟土層地層
進行超深地下工程建設
而備受業界關注
蘇州河沿線現有排水體系標準為“一年一遇”。當降雨量過大時,現有排水體系無法有效排水而造成內澇,同時由于雨水量較大,初雨處理廠來不及處理而直接開閘放水至河道內,裹挾大量地面污染物的“初雨”進入河道造成水體污染。
蘇州河段深層排水調蓄管道系統工程如果推進順利,工程建成后可增加約74萬立方米的雨水調蓄庫容,將工程沿線排水標準提升至“五年一遇”,并確保“初雨”全部進入深隧系統,天氣放晴后再將深隧內蓄存的雨水抽至初雨處理廠處理后排入河道,基本消除“初雨污染”。
今天,工地君就來到了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承建的該工程試驗段SS1.1標,實地了解一下這個超深地下工程目前的施工進展。
蘇州河段深隧工程試驗段SS1.1標工程主要包括:苗圃豎井、綜合設施以及聯絡苗圃豎井云嶺西豎井的盾構隧道。
來到施工現場,工地君看到,一節36m長的鋼筋籠正在吊裝入槽。
項目總工劉超告訴工地君,由于地處虹橋機場附近,吊裝作業時,受航空限高管制,最高施工不得超過48m。因此總長103m的地墻鋼筋籠要分為三節吊裝,由500t主吊和280t副吊雙機抬吊完成。
目前,施工團隊已經完成綜合設施區外圍的57幅103米深的地下連續墻,現場正在進行主體豎井超深地下連續墻施工。
據項目副經理周培忠介紹,整個施工場地被劃分為5個基坑區,最中間的直徑為30m的圓型區域,就是主體豎井區,整個基坑挖深為56.3m,圍護結構采用1.5m厚地下連續墻,地墻深度為103m,它也將作為苗圃至云嶺西段盾構區間的始發井。其余4個基坑區則作為綜合設施區,每個基坑開挖深度不一,最深的達31.3m,最淺的9.4m。綜合設施區的主要功能是:深隧入流、氣流疏導、除臭通風、運營調度以及養護管理等。
另外,外圍地下圍護體結構北側緊鄰周邊森星高爾夫1號樓,最近距離僅2m,距離東側苗圃西泵站僅5m,距離西側園林集團辦公樓僅6m。除了場地區域小、周圍環境復雜之外,這個地下深度的大跨越的工程,將面對這四大“極限挑戰”。
除了場地區域小、周圍環境復雜之外,這個地下深度的大跨越的工程,將面對這四大“極限挑戰”。
挑戰一:超深地下連續墻施工
這也是施工團隊目前正在進行的挑戰。據介紹,傳統的成槽工藝最大施工深度約60-70m,根本無法實現103米深的地下連續墻成槽施工。所以,施工團隊選擇采用銑槽法進行施工。
銑槽法地墻施工是通過銑輪磨削原狀土或混凝土后形成稠漿并抽出達到成槽的目的,分為一期槽和二期槽實施,一期槽為槽段兩側均為原狀土的槽段,通過先行銑槽形成槽段,然后吊裝鋼筋籠,最終澆筑混凝土成墻。二期槽段為兩側均為一期槽的地墻,通過銑槽時銑切部分一期槽地墻混凝土,形成凹凸齒口混凝土截面,再進行鋼筋籠吊裝和混凝土澆筑,依靠凹凸齒口形成的銑接頭進行地墻連接和地墻接縫止水。
為此,施工團隊還專門引進了德國寶俄BC50銑槽機配MC128主機。此類銑槽機目前全世界僅3臺。它最大銑槽深度達150m,而且配有自動糾偏系統以及可視化精度控制系統,配合超聲波檢測,確保了成槽垂直度控制在1‰以內。
挑戰二:超深覆土盾構
在完成試驗段兩端豎井基坑后,施工團隊全程將在頂埋深達40.5~42.1m的土層里進行盾構區間推進。整條區間線路全長1617.5m,盾構段線路平面共3段曲線,曲率半徑500m,縱曲線為1‰的單坡;盾構管片外徑11.3m,管片壁厚650mm,環寬1.5m,采用通用楔形環管片,管片按旋轉錯縫分8塊拼裝。
超深盾構推進中需切削穿越外側綜合設施基坑的地下連續墻,由于其混凝土結構對于盾構機的刀具磨損比較嚴重,如果要派人進入50多米深的地下換刀具,其風險性是非常高的。為此,參建各方展開了聯合攻關,通過大量試驗確定了可切削性混凝土配合比、選用玻璃纖維筋替代盾構切削斷面內的鋼筋。由于盾構切削斷面上部仍需進行基坑開挖,為了確保地下連續墻的剛度和止水性能,除切削范圍內采用可切削材料,其余范圍仍使用常規鋼筋和混凝土,并通過大量實驗解決了不同性質灌注料互侵及交界面判定。
挑戰三:超深承壓水治理
據介紹,56.3m的圓豎井基坑是目前我國軟土地區開挖深度最大的基坑工程,基坑開挖過程中需大量進行第三承壓含水層抽降水,這在上海地區是首次實施,也是施工團隊所要面臨的巨大考驗。
施工團隊在現場開展了三層承壓水治理綜合原位試驗,獲取了不同地層中承壓水的分部特性、水力參數,為降水方案的設計提供了堅實的依據,確保超深承壓水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挑戰四:超深MJS施工
由于地下連續墻深度達103m,傳統的MJS工藝和設備也無法滿足施工需求。
為了改進傳統MJS施工工藝,施工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現場原位試驗,獲得了相關施工參數,并邀請了日本專家進行技術交流,引進了最大施工深度達到110m的新型MJS設備,滿足地墻“同深度”的技術要求。
在面對四大“極限挑戰”同時,施工團隊在文明施工管理上也做足了充分準備。
泥漿“全干化”處理
由于超深地下墻施工產生大量泥漿,這些泥漿摻雜大量復合鈉基膨潤土使漿體處理難度大,環境危害高。
為此,項目部在生活區周邊設置泥漿干化車間。綜合干化系統的處理能力、環境影響、能耗指標、施工占地、處理后廢棄物排放達標率等多方面因素,選定新型廢漿處理系統進行廢棄泥漿處置。
該系統由泥漿池、篩分系統、絮沉系統、攪拌系統、壓濾系統組成,通過綜合處置做到100%泥漿干化。經檢測處理后的干土及水能滿足直埋、直排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廢漿對環境的危害。
打造“友好化”環境
由于工程位于商務區,附近來往上班族多。為了降低施工影響,圍擋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場區設置沖洗槽、噴霧系統、水炮、隔音屏等設施,確保“揚塵不出墻、噪音不擾民”。
施工“廠區化”管理
為了強化現場集約管理,規范人員作業,對作業區進行統籌規劃,分區塊設置“作業車間”,在便于現場施工作業的同時提升現場文明施工水平。
配置“標準化”辦公生活區
辦公及生活區設置嚴格按照上海市及公司要求設計,采用的是物業化宿舍管理,生活配套設施齊全、為作業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作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