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海,地平線以上的一座現代化城區已呼之欲出,而在地平線以下,一個完整的地下空間如同城市倒影,與地面空間交相輝映。
深圳在對該片區及項目規劃設計時,充分體現了“站城一體化開發”和構建國際化CBD的規劃設計理念。
項目軌道、交通接駁設施、上蓋物業與周邊街坊進行一體、復合、多功能、高效集約的規劃設計,配合樞紐的建設,實現車站與周邊街區開發相結合的站城一體化開發建設,充分發揮樞紐的觸媒效應和集聚效應,構建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國際化CBD新城區。
據介紹,前海綜合交通樞紐建筑地下六層,其中上面三層為軌道及交通換乘區,下三層為地下車庫,設4900多個停車位。樞紐將設置深港過境口岸及公交、出租、社會車輛、旅游巴士等交通接駁場站,通過地下可直接連通市政道路的周邊建筑,實現站城無縫對接。
人行交通方面,樞紐內部構建以地下一、二層換乘大廳為核心的四條主要人行通道,串聯軌道車站、公交場站、出租車場站及上蓋物業,實現內部的高效換乘;同時,通過地下、地面和二層人行系統與周邊建筑或地塊連接。
車行交通方面,樞紐交通通過外圍主、次干路及地下道路組織進出交通,物業交通通過內部支路解決進出交通,二者相對分離,實現樞紐與上蓋物業車輛的有效集散。
●節約集約用地獲自然資源部肯定●
配合該樞紐的規劃設計,深圳加強規劃管理,編制了《前海開發單元規劃》;分層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立體確權,厘清地下空間邊界關系;整體供應前海綜合交通樞紐和上蓋物業用地,保障了項目建設品質、籌集軌道建設資金以及軌道交通設施的建設質量和進度。
自然資源部對前海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的節地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其整合了軌道交通、深港過境口岸及公交、出租、社會車輛、旅游巴士等交通接駁場站等多種功能,有效地節約集約利用了過境口岸、交通接駁場站等公共設施用地。
同時,樞紐通過地下可直接連通市政道路的周邊建筑,通過立體公共交通與高端城市綜合體無縫連接,將地面空間釋放并還給城市,實現用地的高度復合集約利用。
●前海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上蓋總建筑面積約215.9萬平
另外,前海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上蓋開發部分定位為集樞紐立體商業、甲級辦公、國際星級酒店及服務式公寓、商務公寓于一體的超級樞紐城市綜合體,包括9棟超高層塔樓(含裙樓)、地鐵11號線上蓋獨棟商業、遠期樞紐上蓋商業等。
總建筑面積預估約215.9萬平方米,其中樞紐地下空間建筑面積88.1萬平方米,上蓋物業建筑面積約127.8萬平方米。